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开悟后仍旧需要实践中起修
王义丽
开悟后仍旧需要实践中起修
0温暖
0回答
#
心理咨询
相关回答
张洪霞
事实陈述是把能够被证实的客观事实说出来,它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陈述的事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但有“真假”之别。比如说“外面在下雪”、“今天气温在零度以下”。观点陈述指建立在个人认知基础上的主观陈述,受到个人价值观、生活经历、体验感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它没有绝对的标准判定“真假”,只是他人愿不愿意赞同。比如“下雪的时候,景色太美了!”对于这句话而言,喜欢雪景、认为很美的人赞同这句话,而不喜欢雪、认为不美的人,就不赞同这句话。
张富杰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能用心的去听孩子说话;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遇事不是埋怨或者大吼,而是能更加的接纳;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能和孩子开开玩笑,一起玩耍;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能放下家长的上位者姿态,对孩子更加的平等;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不只是关心孩子的成绩与学习,也更加的关注孩子的爱好;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知道“王者荣耀”,知道“TFBoys”(代表孩子的喜好),而非只是大道理;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愿意放下手机,愿意全身心的共度许多美好的时光;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不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对孩子好,更去倾听孩子怎么样才是对她好;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在孩子摔倒之后不是去责备为什么摔倒了,而是去关注疼不疼? 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需要用心去感受,需要去学习去提升,需要和孩子有更多情感的链接,需要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爱……
华燕
亲密关系中最典型的9个“错误思维” 01,必须找对人:婚姻不是买东西,不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找对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愿望和理想罢了,既然是愿望和理想就有很大可能不能实现。对方只是你爱自己的能力的一种反映。当你自己真正进步了,现有婚姻就是最好的。爱情就要跟着自己的心去谈,婚姻就是用自己的心去经营。 02,下一个伴侣会全然不同:“更换”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和轻松感,但是摆脱的只是问题的诱因,而不是问题的本身。03,我必须挽救这段婚姻:你是不是救世主,你要估量自己外在和内在的力量,婚姻出现了问题,不是一个人的责任。或许这是婚姻中的考验,挽救是不是过于严重。你需要的是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婚姻。 04,责任在他/她:推卸责任是一个弱者的表现。既然是夫妻或情侣,情感出现了问题就是两个人的事,谁都不能说责任是谁的,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你的幸福,该负责任的只有你自己。只有接受了自己,才能接受对方的爱。 05,我需要刺激:不管是谈恋爱还婚姻,都会出现情感疲惫期。当你的婚姻显得空洞无聊时,你其实不需要刺激,而是勇气。你需要有勇气去审视现有的轨道,摆脱安逸感走出死水一般的舒适区,本着内心的需求去冒点险。 06,真爱终会到来:当你梦想着真爱时,其实是期待一个完美的伴侣来弥补你的不足。因为完美伴侣是不存在的,所以真爱的梦想只会给你添堵。 07,我需要和谐:冲突是情感和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有必要的。只有冲突才能把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冲突就意味着成长。只有善于表达负面情绪的人,才懂得享受惬意和活力。08,说真话很伤人:古语有曰:“忠言逆耳”,说真话是伤人,但是往往说真话都是直接命中你的要害,你要想有突破和成长,真话还是要听的。 09,我得顺着他/她: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些人没有什么主见,总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在婚姻家庭中,顺着对方不是什么好事,只会在对方心里留下一个没有主见的印象。要适时说“不”,这对婚姻至关重要。你的见解可能会与对方不一样,但是正是这种差异才能擦出爱的花火。
肖洁
饿了就好好吃饭,累了就好好休息。想笑时就酣畅淋漓地笑,想哭时就痛痛快快地哭。 在一件件自我满足的小事中,感受身体的愉悦;在一次次自我释放的体验中,感受情绪的流动。 当我们能够自由去联结身体的愉悦,自由去感受情绪的流动, 快乐,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周庆红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去了解伤害我们的人?对于施加给我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我只想尽力地摆脱他们。 你绝对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疑惑的人。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许多有着原生家庭之伤的成年人寻求心理咨询的首要目标,就是“不要变成像我爸(我妈)那样的人”。 然而,讽刺的是,许多时候我们越是想要脱离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越是会陷入泥潭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着急、生气时候的样子,自己苛责自己的样子,真的很像那个我们最不想成为的人。在相安无事的时候,我们刻意地朝着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向奔跑着前进。而情急之下,我们又会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选择。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我们之前说到的人类在遭遇到伤害时自动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当幼年的我们无法抵抗来自父母的原生家庭之伤时,我们只能够顺从父母,在潜意识中,我们吸收了父母的一部分性格特征、思维模式,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来更好地适应父母创造的环境,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力内投”(introjection)。久而久之,我们潜意识中模仿父母的部分逐渐演化成了我们自己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仿同”(identification)。
王倩倩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