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看不进去,但他的随笔还是很精彩的,写了那
张迪
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看不进去,但他的随笔还是很精彩的,写了那么多,无非强调一点——所谓人生,不过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的一座钟摆,或者因欲望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 帅是一种态度,是对生命诚恳的付出!
0温暖
0回答
#
人际关系
相关回答
徐恒
开始慢慢理解传统文化中谦虚的力量 当我们愿意放低自己的看见 随之而来的就能放下自己的傲慢 从而内心升起更多的敬畏珍惜和感恩 失去的就不再怨怼得到的就心存感激 谦虚并不是自卑或妄自菲薄 而是能让内心更加宁静喜悦宠辱不惊
李晓蕾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都是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 2、你会在心中绘制这个完美情人的骨架。随着年龄增长,要求会越来越复杂,你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3、在潜意识中,你会把爱人和完美情人对比,会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试图改造。 4、渐渐又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恨。这时,你们的亲密关系由月晕阶段进入到幻灭阶段。 5、想要安全度过月晕阶段,我们就要学习降低期望值,学会接受,摆脱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束缚。 6、学会接纳全然的本来的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和人格中缺失的部分,而不是从他人那里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完整。之后你会明白,你是完整的个体,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用自己内心的力量实现,这时,你会感受到纯粹的爱。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慢慢,任何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问题欢迎私聊我~
马冬梅
昨天和伙伴们一起探索“看见”和“被看见”的话题,你可以看见你的孩子吗?在我们小的时候,你可曾感受到被看见的感觉? 很多人可能觉得只要视力没问题,谁会看不见?其实中国有句话叫:眼明心盲,其实真正的被看见不是看见一个人的外貌,服饰,动作和行为,而是看到他的喜乐,需求,期待和感受!看见不是看见一个人的行为,而是看见这个行为后面的人! 我感受到的被看见来自我的奶奶。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因为第一批发展“红小兵”没有我(也就是现在的少先队员,哈哈是不是暴露了年龄),我感觉很委屈,因为我觉得自己表现很好,但我觉得如果有表现的不高兴,那不太好。现在知道其实是自尊感在作怪。 于是我假装毫不在意的回了家,回家一会,奶奶就带着探究的眼光看着我问:“你怎么了?我觉得你不高兴?”我感觉到一束光从她的眼睛里刺入我心里,那盛着委屈和有些愤怒的那片情绪湖中,我立刻泪流满面。 看见就是有一束爱的光照到了你的内在。那个躲在黑暗里轻声哭泣的小孩被照亮,被看见!看见就是爱!
刘小红
好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但孩子的个人经历更重要。《发展心理学》中提到: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孩子12岁之后,会花很多时间思考“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
邢松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因为过度的担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张凤琴
每当我们企图让某件事发生时,就是在对自然的秩序产生怀疑,你不相信本体会依循它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份怀疑最初所以会产生,本是源自于对当下的排斥。 在运用我们的基本信赖和真正的意志力时,你必须完全相信:你当下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果,正好是你所需要的,你根本不必思考那个结果会是什么。 怀着这份信心,去觉察当下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才能明白,你的有机体已经在竭尽所能地运作了。 但是,通常我们的心智并不允许我们完全安住于当下,因为我们并不明白我们有与生俱来的智慧——它很清楚你需要的是什么——只是你不允许它运作。 你永远都想指挥它,而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意志力」。 然而每当我们在掌控或指挥自己的时候,就是在阻断自己的自发性,因为无法真的信赖,所以阻断了真正的意志力。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