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真正让人疲倦的,不是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而是内耗。
郭玉玲
真正让人疲倦的,不是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而是内耗。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束缚着你,不断消耗你,让你无法专注、体会不到成就、甚至丧失前进的动力。 只有远离了内耗,人生才有向好的可能。
1温暖
0回答
情说(测试)
温暖了
#
心理咨询
相关回答
胡梦娜
生活当中,漫长的时光里,那些五味杂陈酸甜苦辣的时刻,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人想哭。不管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都曾让我们褪去伪装的面具,露出最真实的自己。 其实这是我们每个在生活中挣扎的人的一个缩影。我们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或高兴、或难过;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终究要一个人经历所有黑暗。承受生活中所有的痛。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要承担属于你的那份苦和难。 我知道你很累,是那种看不见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面对未来的那种无力感,我也知道你很想哭;但成年人不该陷入自怜的情绪里,而忘记了向前走。 生活不易,但是希望都在,这就是我们不停努力的意义。人生虽有点苦,但不要忘记每天给自己加点糖。
王倩倩
人只有在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这个世道。闭上眼,静下来,把那些尖刺、挣扎、苦痛,全部放平,放空,让自己进入一种“凡事皆可接受”的状态,释放、释怀、释然。 没必要超脱凡尘,只需要不让自己那么心浮气躁。让自己的心,安静、坚定,逐渐纯净。对于外界的纷扰,坦然一点,看开一点,该舍弃的舍弃,该放下的放下。生活越是浅淡平静,越是能窥见其真正的细致丰盈。 静,从来不是单调的。静,是另一种人生的丰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全满足。让自己身不再单薄,心不再惶恐,以一种稳定且强大的状态,去行走于世间,无惧流言,无惧风雨,无惧他人的眼光,从容做自己。
郭玫
想要孩子主动学习,父母得把自己当作“外人”。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毕竟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能帮孩子直面艰难的人生。孩子正在探索自己的世界、形成自己的做事方式,有时候孩子也并不是故意磨蹭,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完成某一件事,因为觉得太困难而不愿意做。早安,朋友!
冯二玲
第422天 父母影响和安全感的找回 孩子刚刚学会爬行或走路,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妈妈的视线,但是他需要知道妈妈在关注他,妈妈需要他,他才能带着这份期待,好好地去探索世界。父亲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我们与人交往上。和父亲的连接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从父亲那获得认同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社会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亲密与否、父母对我们的反馈是否是及时的、正向的,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有,所以她爱。 跟母亲的爱相反,父亲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纪律性、秩序性的体现,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父亲向来不苟言笑,想要获得他的称赞往往是考了高分,拿了奖状,或者运动会得了名次,即使他心里很开心,往往也会装作淡定的样子。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遭受父亲的呵斥和惩罚。 父爱虽有条件,但它也是一种规则,代表了这种爱可以受自己控制,只要我努力达成某个标准,就能获得这种爱。而且,父爱的条件性帮助我们更规范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避免吃更多苦头。 如果说母爱是自然界,可以无条件提供各种资源,那父爱就是我们生活的秩序世界,需要法律法规和纪律来促发展,让生活更有价值。 “严父慈母”,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 成熟的爱是这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给予无条件的爱,也会创造出有条件的爱。 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既可以在落魄时接纳自己,给自己肯定和关怀,也可以在得意时提醒自己不要触犯规则犯错误。 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能客观。 如何找回安全感? 首先是自我觉知,向内寻求力量。 这些力量,就来自于生活中那些正向事件,那些快乐时刻。那么,有哪些体验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呢?高峰体验与心流时间,都是生活中的正性体验。 其次是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从亲密关系中修复断裂的人格。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以拥有享受孤独的能力为荣,宣称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只不过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孤独久了,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会愈加强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那么想要修复它,就也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对他人动情,收到正确的反馈,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修复。恋爱、结婚和生子是我们人生中的3次重建人格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人格中的断点,并且重新修复它。 最后,我们要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世上事物都是中性的,本没有好坏之分。你之所以觉得不爽,是你看待事物的信念出了问题。
冯二玲
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要学着放下,最后与自己和解。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
陈成
知乎上有个问题:男人和女人,谁更现实更物质? 很多人说,当然是女人。 肉眼可见的,女人比男人更注重交往对象(伴侣)有没有车子房子,年收入多少。 为什么女人更在乎“物质”? 因为女人还要生孩子啊,在女人怀孕、生产的阶段,她的其他社会功能大多停滞了,如果男人拥有更多的钱,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女人能使用的物质就更丰富一些。 但女人比男人更现实吗?不是的。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位女性如果在六个月内与100位男性发生性行为,她最终可能只孕育出一个后代,所以在古代她会选择更强壮,能持续地提供更多食物的猎人作为伴侣。而一名男性如果在六个月内与100名女性性交,他可能会获得一打甚至更多的后代,但当时物质条件及生存环境都非常差,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夭折了,所以男性也会倾向于选择更健康、更漂亮的女性作为伴侣。这些择偶标准发展到现代则表现为,女性会选择更富有、更成功的男性作为伴侣;而男性则选择更健康漂亮的女性作为伴侣。 毕竟,大家都想拥有更有质量的后代,后代是自我生命的延续,能拥有更健康,更强壮的后代,象征着“我”能更好更长久地存在于世上。 所以男人女人都很现实,只是侧重的点不同而已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