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看到一句话,感觉特别有道理: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

史冬英
看到一句话,感觉特别有道理: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恩,中国的孩子则一辈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这大概就是中国的亲子关系如此纠结的根源吧。 做父母的,为孩子呕心沥血,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他们不惜牺牲自我,也不吝倾尽所有,但他们要求孩子听话,因为他们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的叛逆往往会让他们痛心疾首,孩子为什么不懂得感恩呢? 做孩子的,都曾经无条件地爱父母,信任父母,但他们的成长却充满艰辛,而这种艰辛很多来自父母的期待所施加给他们的压力,来自父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你好”。很多孩子最终都选择了顺从父母,也许父母是对的,但孩子还是失去了他们最想要的快乐,甚至一辈子都快乐不起来了,难道父母不该真诚地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吗? 这一辈子能做父子或母子,是几辈子修来的缘分,是最亲、最深的关系,但关系终究是两个人的事,你我不分、混为一谈,最后不过互生怨怼罢了。

1温暖
0回答
史冬英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刘金晶
最近这段时间,在督导里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就是,督导师给到我的,其实是一个提醒,而非我完全不知道的盲区。 在那些咨询过程中我觉得困扰的点,督导说完了我恍然大悟的东西,其实脱离开具体的个案,进入到头脑层面的、理性的、理论探讨,其实我是知道怎么应对的。只是在和来访一对一的具体对话里,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有了情感的投入,离得太近了,所以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而只要被人点出来之后,其实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会想到,有时候咨询里,来访者也是这样的。来访的有些困扰,如果换到另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也能知道怎么应对,但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陷进去了。 咨询师做的,有一部分也是类似的工作。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说出在来访心里已经有只是还没和自己建立关联的东西,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这时候,不管是督导师,还是咨询师,其实承担的就是一个提醒的功能。 往往是在刚刚习得一些新的技能或知识,但还没有特别熟练的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懂,不是不会,只是在当下面临那个困境的时候,还不能调用出来这个新的经验,还是在原来旧有的经验里。 所以这时候,往往就是一个提醒就够用,一经提醒,就可以顺利地调用新经验。就是通过反复的调用,新知识、新技能,慢慢就会稳固下来,新的应对模式就形成了。 道理容易知道,但做到则是一件漫长的事。这漫长的路上,新鲜的、惊艳的、涉猎新领域的时候少,熟悉的、乏味的、反复练习的时候多。这倒是督导、咨询和生活一个共同的相似点了。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