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孩走进一座花园里,
姹紫嫣红的景象和扑面而来的花香,
让孩子失神陶醉。
这时候,
妈妈说:“孩子,你看,那多美啊!”
孩子从自己的感觉里出来,
看,听,感受,沉浸的状态被阻断了,
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妈妈的话上,
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
直接的感触,第一手信息,
被外来的,价值判断取代了。
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
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
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人类的孩子是自然界中最弱的幼崽,
绝大多数低级生物一出生就能独立生活。
孩子时期是我们一生中最依赖最脆弱的时候,
所以原生家庭里的生存法则对潜意识而言,
就意味着谁有资格活下去。
父母的法则可能有偏差,
即使这样,
符合法则会让我们感觉清白,
违背法则会让我们感觉愧疚。
清白感会让我们感觉跟群体连结紧密,
愧疚感让我们跟群体疏远,
我们称之为良知感,
良知感未必是对的,
小偷团伙中不偷东西的人,
会感觉在团体中无立足之地。
原生家庭的生存法则,
会把孩子的对世界的感知,
渐渐地塑造成一个固定的模式。
它会用家族的信念覆盖孩子自己的认知
那么群居动物的意识就会严格遵守偏差的法则,
就会在身体记忆里设下愧疚和清白的心锚,
必须冲破偏差的群体生存法则,
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己感知的第一手经验。
那是来自生命源头的智慧,
未加任何篡改的生命信息,
能够和古圣先贤,当代智者心灵共鸣的,
刻在人类基因,甚至是生命系统里的信息。
任你偏爱何种良知,世界依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