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

张瑞琴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六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他对生活的最深刻洞察: 1、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自己的完美。 4、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2温暖
0回答
胡建春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冯二玲
第266天 四 个 社 交 礼 物 第一个社交礼物叫赏识,这很好理解,每个人都喜欢被欣赏被肯定,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能直接或者间接,告诉某人,她很有才能、很有趣、很聪明,很有魅力,她通常就会感觉自我良好,并且对自己的人格感到骄傲。 除了赏识,第二个社交礼物,叫做联系。它又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你们的“共同点”,也就是你们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有可能是:你们相似的朋友、相同的兴趣、相似的观点,举个常见的例子,你说:“我喜欢昨天上映的这部新电影”,对方回答:“嗯,你说得对,我也喜欢唉。”你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话,原因就是彼此感觉到了,自己是被人理解的,有了一种亲密可靠的感觉。 第三个社交礼物,它叫做“改善情绪”,指的是:人们在社交中都希望对方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在初次见面时,可以借助多种方法,鼓舞和改善他人的情绪,让气氛活跃起来,比如说,你可以适当的微笑、或者是热情的回应对方的话题、还可以是人变得稍微有点幽默感。 第四个“社交礼物”,它叫做“获得知识”,什么是“获得知识”呢?难道是要给别人上课讲道理吗?不是的,“获得知识”指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好奇心,喜欢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有趣的事实、观点、新闻,你把这些作为社交礼物送给他人,他人就会觉得你非常有吸引力。所谓的“知识”,所讨论的话题,不必局限于国家大事、名人书籍,这对普通人来说上手有点难,完全可以聊些简单点的“知识”,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比如,上班路上遇到的新奇事物、你刚看过的电影、某本杂志上的文章、甚至是家长里短的琐事也行。 总结来说,社交的过程,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心理交易的过程,我们尽可能的付出“社交礼物”,就会收获一个积极的第一印象。

华燕
第一个问题是逆反 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依恋,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 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 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 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 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 技术三,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ta。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