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一位妈妈说: ▷ 我特别想对孩子好,但我却总是冷冰冰、硬

赵莎莎
一位妈妈说: ▷ 我特别想对孩子好,但我却总是冷冰冰、硬邦邦地对他。每次过后我都好内疚,好自责!怎么能做这样可恶的妈妈,但为什么我又改变不了呢? 说完她哭了。那份强烈的自责感无助感穿透手机屏幕,朝我扑面而来。 我说: ▷ 你好委屈啊,你想要的温暖柔情一直没有得到。你看见那个在角落里无助哭泣的女孩了吗? 你拿不出温暖和爱,甚至连孩子开心的时候,你都会忍不住想去打压。因为在你看不见的深处,那里从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欢乐温暖。在那个黑暗的角落,堆得满满的都是委屈、愤怒,以及对爱的深切渴望。 当爸爸冷漠地对待你的时候,你心里那么多的委屈愤怒。这个情绪怎么处理?必然要有一个防御,没有防御我们就活不下去了。那我就只能长大后像你一样厉害、强大。就是向攻击者认同:以攻击的方式对待一个人,是因为有人曾经攻击过你。这样就可以防御掉委屈和愤怒。有一天她也会成为这样的攻击者,继续对自己的儿女这样做。你的儿女也将成为像你一样的乖乖孩儿。 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今天的加害者。曾经受到的痛苦和伤害,让你成了受害者,有很多愤怒没有表达出来。当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不免有嫉妒,不公平感。“我没有得到过的,我也不想看你得到。” ● 为什么受害、加害,不断重复? 因为你过去使用这些防御机制就是应对痛苦的,但痛苦并没有被消化掉,它还在那里。每次遇到这样透着“乖”气味的女孩,我都好心疼、好揪心。 因为她们都是另一个我。我在那样一段黑暗的旅途里,孤独奔跑了好多年。如今我看见她们,我只想为她们点燃一束火把。我们无法感受的,也无法疗愈。要到达另一面,我们必须从中间穿过。只有让那个内在的孩子安全地体验各种情绪,悲伤,恐惧,孤独,愤怒,羞耻,担忧,无望,绝望…… 这时,真正的疗愈才会开始。 还是奉上一句浓浓的鸡汤吧:爱是最好的良药。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过去,你要超越自身的苦难,如果有空乏感,去容纳它,不是惩罚自己、给自己定罪。 生命的延续,不是忠诚地追随父母,而是允许自己过得更好。即便我们的孩子已经成年,我们的父母两鬓已经斑白,生命都会留给我们和解的机会。 备注:并非某个来访者的案例,而是摘取的文章。

1温暖
0回答
刘淑珍
温暖了
#
相关回答
唐建刚
4 置换 “置换”在强迫症病人身上出现得比较多,常常是把内心某种深刻的、难以描述的内容转换到一个症状上,让它变得容易表达、便于驾驭。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类职业的人很容易有强迫的特征——会计、出纳,这个工作的特点就会让人容易产生强迫。咨询师和强迫病人进行工作,稍有不慎,就会被拉进病人的模式里,演变成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个人“面对面鬼打墙”,怎么转也转不出去那个弯儿。这其实与个体内心中非常基本、而又程度严重的冲突有关,临床中常见的是和性有关。很多人的强迫,尤其是纠结于“干不干净”、“会不会染什么传染病”等,背后常常都是对待性的态度。所谓的“洁癖”,内在可能是一种道德的洁癖,觉得某些事情是不被接纳,不被允许的。 中国成语和俗语里也有很多描述“置换”这种防御机制的例子: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张冠李戴、借题发挥、移花接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举一反三、顾左右而言他、借别人 的灵堂哭自己的牺惶··…··“置换”用得好了,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用得不好,就成了一个症状。 05 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也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防御机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常用的表达方式,比如“欲擒故纵”、“欲盖弥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都属于“反向形成”。 以上是我们对神经症性人格防御机制的描述,当然还有很多,欢迎大家添加。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