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婧雅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 | 北京 | 北京
altText
5.0
职业发展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家庭矛盾
关注家庭中每个人的心理成长,共建和谐家庭
持证
7
服务
9
咨询
16
小时
相册
方案
首次咨询优惠
¥
108
/次(60分钟)1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咨询套餐3次
¥
102
/次(60分钟)3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咨询套餐5次
¥
96
/次(60分钟)5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简介
简介

个人介绍:

师范本科,理工硕士,IT互联网大厂技术人20年。

多子女家庭老大,华北农村到一线城市,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家庭建设各方向体验深刻,坚信心理成长才能带来人的安宁和幸福。

受训经历:

人社部心理咨询师三级,

武志红心理平台扎根工程11期(8个月长程培训220课时)优秀学员(top 10%)

擅长问题:

职场困惑,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和家庭成长

工作人群:

职场人士,家庭成员,特别是在职场工作且有家庭的女性人群

咨询风格:

亲和,温情

对来访者的一段话:

资质认证
资质认证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擅长领域
职业发展、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家庭矛盾
用户评价
心理咨询师多多少少55(免打扰)
多多少少55(免打扰)
第2次咨询
2025-3-31 通话咨询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心理咨询师
第2次咨询
2025-3-25 通话咨询
看到人性都是向着自己的,即便是自己妈妈也不例外,感觉自己挺错负的,感觉自己好傻,感觉以后不想再去爱了
心理咨询师
第1次咨询
2025-3-25 通话咨询
昨天在咨询中的收获: 1.看透了妈妈嬉皮笑脸是在我面前做回了孩子把我当她妈妈了,妈妈唉声叹气、抱怨时又做回了我妈妈。 2.八卦图本来就是有阴与阳,不要害怕体内阴影的那部分展现出来,示展出来,这是本能无须责怪自己(不是你太坏、太毒、太羞耻、太羞愧、太恶心、不善良、不孝顺、不完美而是你的超我太强了、道德感太强了),只要黑没有比白多就行,只要是在平衡状态就行 3.周围人把你拉到负面情绪,其实是自己最核心的没安全感、没价值感、没自尊,别人只是投射而已。 4.从小有很强烈的内疚感,现在在亲密关系有一点点指责就觉得自己不够好,原因是从小受到的控制,家人把我洗脑成他们想要的模样了,所以我不爱惜自己,因为我跟妈妈的关系好,妈妈爱依赖我,姐姐跟爸爸关系好,爸爸不喜欢依赖姐姐就有自我,因为你的认知还没有长成的时候,好的坏的都会吸收,搞认知的时候是在青春期刚好青春期又是在广东打工,一直想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有没有认可你就觉得自己不好。 5.不再执念爸妈的认可、不再执念爸妈是否觉得我好不好,不再对爸妈内疚,起码我自己觉得我对爸妈有70分,感觉爸妈要求我达到的分是千亿分,承认自己做不到,接受现实,接受爸妈的局限性,爸妈都是老小,他们受到的爱可能就是活干的少、吃的又好,但污言秽语受到的很多,但他们对我们也是这样的,跟同龄人相比我们的确是活干的少、吃的比别人好,但污言秽语听到的多的多
心理咨询师多多少少55(免打扰)
多多少少55(免打扰)
第1次咨询
2025-3-5 通话咨询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TA回答了问题
A “12秒效应”指的是人类面对强烈情绪刺激时的即时反应峰值,通常持续约12秒。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情绪波动会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逐渐回归平静。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让人愤怒、惊讶、或恐惧的事情时,最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在短短12秒内达到顶点。此后,情绪会逐渐消退,我们的理性会慢慢恢复控制。 “12秒效应”与人类的大脑结构和情绪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情绪脑(主要包括杏仁核)会快速反应,引发强烈情绪,而理性脑(前额叶皮层)则稍慢一些才参与调节。这导致在情绪峰值的前12秒,情绪脑处于主导地位,我们会有冲动、急躁等情绪反应。然而,理性脑一旦启动,就会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和控制,促使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这种情绪波动现象反映了情绪脑与理性脑的时间差。由于情绪脑更快地做出反应,而理性脑则需要一些时间来介入,因此我们在强烈情绪的前几秒内容易被情绪“劫持”,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既然12秒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情绪高峰会自动消退,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自己“熬过”这关键的12秒,从而避免被情绪左右: 1、自我提醒 在情绪刚刚产生时,及时提醒自己“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12秒后会恢复平静”。这种自我暗示可以减轻情绪的控制力。 2、深呼吸和身体放松 深呼吸和放松练习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减缓情绪反应。尝试在情绪高峰时深吸一口气,屏住几秒钟,然后缓缓呼出,这样做可以帮助神经系统恢复平衡。 3、转移注意力 在情绪即将失控时,试着将注意力从情绪源头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周围环境、当下的声音、或者简单的数数。这种方法有助于情绪逐渐减弱。 4、延迟反应 强迫自己在情绪波动时暂停几秒,避免做出即时反应。可以练习告诉自己“我稍后再回复”或“给自己几秒钟再说”。这种延迟反应可以让理性脑有机会参与判断。
A 告诉你们一些有用的冷知识: ①你所担心的事情96%不会发生。 ②30秒的拥抱就可以缓解三分之一的压力。 ③每周锻炼2次以上就能将因病死亡的概率减少23%。 ④每天读书6分钟就能减轻68%的压力。 ⑤运动20分钟就能提高20%的记忆力。 ⑥打吨18分钟就能抵得上3个小时的睡眠。 我的意思是:你要好好爱自己。
A 分享一个顶级心态给你: 任何人的性格都是一体两面的。 你爱他的勇敢就要接受他的急躁。 你爱他的细腻就要接受他的纠结。 你爱他的容颜就要接受他的衰老。 你爱他的关怀就要接受他的厌倦。 你爱他的智慧就要接受他的冷漠。 你爱他的稳定就要接受他的平淡。 你爱他的温柔就要接受他的依赖。 你爱他的才华就要接受他的自恋。
A 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A 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实验】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第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分析】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这个用在教育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课堂教学中,如果未知本身已经使人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这里提醒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正确使用鼓励方法而不要滥用奖励,要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A 淬火效应又叫冷处理。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老师对学生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学生犯了错误又拒不接受批评,老师往往火气十足,于是大动肝火,逼其“就范”。其实,效果远远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甚至是截然相反。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娇生惯养,见老师吹胡子瞪眼,盛气凌人,岂肯马上承认错误。见得多的是,老师嗓门越大,学生也越是紧握住拳头。遇到这种“顶牛”情况,就应该采取“冷处理”。
A 中庸,中不是在中间,如果总是在中间,就僵死了,中是在阴阳对立中间的那个位置,那个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谓中,指的是在当时当地的恰当位置,有时可能恰当的位置反而是偏在一端的。 鹰是绝对的冒险敢为,鸽子是绝对的谨慎怯懦,而这两者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鹰要攻击,鸽子反对;鸽子要爱,鹰又嘲笑。健康的心理,就是这两者之间的互补。需要勇敢的时候,鹰去战斗;需要安抚别人的时候,鸽子去安抚。中庸的中就是在此时此地恰当地应用这两方中的一方,或者说,这某一个时刻,用40%的鹰,60%的鸽子。 拿破仑说过:​“我有时候像狮子,有时候像绵羊。我从政的全部奥秘就是我知道什么时候我要像狮子,什么时候我要像绵羊。​”这就是中庸之道。 两位一体提供了一种张力,一种生命力。 许多形象可以代表中庸。中国的《牧童骑牛图》也是中庸的一个很好的象征。牧童的活泼和牛的沉稳是很好的对立统一。牛的力量补充了牧童的弱小,牧童的灵活又避免了牛的粗笨。
A 边际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在同一刺激或情境中,随着该刺激的频率或强度的增加,其对个体的心理反应或行为反应逐渐递减的现象。这一效应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学中的动机与奖励机制息息相关,帮助解释人们在面临重复性刺激或选择时,心理反应变化的规律。 该效应反映了个体对重复性或持续性情境逐渐“适应”的过程,即对最初显著影响的感知逐渐减弱,从而形成一种“心理饱和”状态。此现象可以广泛应用于理解奖励系统、学习动机、感知体验和情感反应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也称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还比如,工作中给员工涨工资,给3k/月的人涨1k,比给6k/月的人涨1k 效应是大的,可能与给6k/月的人涨2k效应相当。因此看起来公司里给工资低的涨工资效应最高。 而另一方面,如果第一次给1个人涨1k,热情大涨,第二次再涨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热情,再涨2k, 。。直到涨薪已经带不来任何效应。因此可能需要不同的奖励机制。比如给予职业发展培训,职位提升等。
A 拆屋效应又称为留面子效应,或天窗效应。指在和对方提要求时,可以先和对方提一个比较大的、较难的要求,然后,再和他提一个比较小的、较容易达成的要求,这样对方会因为拒绝第一个要求所产生的愧疚感而答应你第二个要求。 鲁迅先生曾于《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首先提出很大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的产生可能由于: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会发生的事实。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与内心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心接纳。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对方会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不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和谐关系。 拆屋效应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迹可循的例子,借用这种拆屋效应,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化成小事,从而阻止其进一步变坏。
A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动态
奶昔童话
我以为我知道我妈爱我,就可以原谅她之前做过的事情了。可是我今早被某件事情触发又想到小时候的事,又是难过和恨她,只不过不像以前那么恨了。我想要回童年那件爸...全文

6
17
亦雪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
6
仙度瑞拉
都说旅行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洗涤自己的心灵。 为什么一回来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还是那么的乱七八糟,不堪。 我不知道该说这次旅行18天 是散散心还是在逃避现实

6
19
打开情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