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个体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体验到被忽视,情感或物质需

张丽坤
个体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体验到被忽视,情感或物质需求不仅没能被尊重、被允许,反而经常被拒绝,甚至得到的可能是贬低和否定。 这种拒绝、贬低和否定,其实也是一种攻击,其中隐含了很多来自攻击者的情绪。个体内化和吸收了这种攻击,更无法或无力反抗(也许出于对父母的忠诚,也许出于一个孩子要生存下来的本能),与那些隐含的情绪统统打包成一种“无力感”,深深烙刻在个体的情绪记忆中,这与个体当下的自卑感密切相关。  个体的这种情感体验,也许来自母亲,也有可能来自父亲,或者其他重要的人。带有这些困扰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型更贴近“不安全型依恋”中的“回避型”,也有点“矛盾型”的味道。 想要好的,但害怕自己不够好,此刻个体内在世界的幻想是“我不够好,对方那么好,所以对方不会喜欢我”,关系还未开始自己就已经把结局“搞定”了。那“我”就选择条件不好的吧,“我”成为那个关系中优秀的人、占优势的人。 但是即使妥协,可现实的亲密关系还是千疮百孔。  无疑,这是个体自身在早期或成长中受到创伤且没有能够得到修复。这种创伤体验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被激活。  当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理解,对生活和这个世界有更多思考时,内在的确定感会有所提升。 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体验成就感,肯定和欣赏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尊和自信。 关系中的困难还是要回到关系中去被看见, 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勇敢去追寻,尝试去表达自己和理解对方,带着适度反思,打破固有剧本,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成长注定是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同时也是值得拥有的经历。

0温暖
0回答
#
相关回答
李有军
婚姻中,如果你把伴侣理想化,并相信自己构筑的梦中情人能够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时,那么这个梦想终究会破灭的,因为此时的我们会对现实中的伴侣,提出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提的要求或期待越多,就说明我们对伴侣越不满,而这会引起对方的极度反感,从而影响到双方的亲密关系,所以说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我们要放下理想伴侣的标准,“看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伴侣。 当我们有意识地放下“爱情应该怎么样”、“伴侣应该怎么样”的执念后,就不会对伴侣提出过高的期待,这时也就接纳或认可了伴侣,这样彼此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了,因为伴侣之间的争吵,多数都是由一方要改变另一方导致的。 其次,在婚姻中,先照顾好自己。 一个人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心甘情愿照顾他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婚姻中忽视自己,因为一味地付出,甚至去讨好对方,就会使这种失衡的关系成为感情破裂的隐患,因为谁也不愿一直扮演一位“超级妈妈”。 再次,各自独立,成就彼此,相伴而行。 心理学家霍妮认为:当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整体,可是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只不过,“结合”后的每个人都多了另一重性格,而这重性格就是婚姻所赋予的。也就是说,婚姻中的两个人最后会发展出完善的伙伴关系,并且个人的生活也会更加圆满——各自独立,彼此成就,相伴而行。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