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App
与你相伴成长
打开APP

雨水到,祝福到,愿你在日渐繁茂的春花翠柳中,尽情享有,这

石萍
雨水到,祝福到,愿你在日渐繁茂的春花翠柳中,尽情享有,这一季的美好~ ​

1温暖
0回答
慢行
温暖了
相关回答
史晓艳
本质:遇到“压力”,不想现在应对,想拖延一点儿,本质上是逃避应对,长期如此,则是一种“应对”的习惯。 具体“压力”包括: 1、意愿压力:会,但不想做。 2、能力压力:想做,但不会。 典型环境: 遇到“压力”现在不想做。 具体包括: 1、现在不想做,但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时候。 2、不知道怎么做,但是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的时候。 深层需要: 1、逃避应对压力的需要,本质上,是安全、舒适的需要,也就是好逸恶劳。 常见言行: 1、找其它事消磨时间。 2、或者发呆。 3、或者找更有“意思”或者更有“意义”的事做。 4、反正就是不开始做。 典型认知: 1、不着急,晚一点儿也没有关系。 2、太难了,自己做不了,可能做不好。 3、就算不完成,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常见情绪: 1、消极情绪:自责、内疚、生自己的气。 2、积极情绪:截止时间完成的成就感,终于完成之后的放松感。 内在自我: 1、如果是因为不会的原因,则跟做这件事的自我效能感有关,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好,不确定自己可以做好。 2、大部分拖延的人,对自己“拖延”的自我觉察挺好,但是自我调节不太好,经常控制不住。 识别要点:要区分拖延“特征”和选择“拖延”。有拖延特征的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拖延,自己也不想拖,自己控制不住。选择拖延,是自己主动选择晚一会儿,这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拖延。

周锡霞
如果,你希望咨询师能够迅速立竿见影、一针见血地给予解答的那一刻,你已经将咨询师放在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理想化的位置。 理想化必然会经历破灭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来说,你的咨询师是注定是要让你失望的。 当咨询师在刚认识你的时候,就开口道:“你应该试试方法A,或者你应该试试方法B。”这时候,也意味着咨询师将你放在了一个无知无能的位置上。 咨询师很可能遭遇到的结果反馈是:“你怎么知道我没试过?你说的那些方法我都试过了。”毕竟,真正跟那些困扰和问题朝夕相处的人,是你而不是咨询师,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困境,以及所经历的变化。 因此,心理咨询就不是解决问题。不是说我有12345个问题,我要去寻求解决。那么,用最少的咨询次数,花更少的时间好像才是正常的、好的,或者说才能证明心理咨询师就是厉害的:“看,我的心理咨询师好能抓住重点哟。”所有困扰自己的,都是以某个问题为表象显现出 来,心理咨询就是透过这些实际的问题看到你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的原因。 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看到心理困扰的过程。 只有理解了、看到了,才会发现,当初的问题现在来看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个过程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绕绕的。有时突破,有时停滞不前、有时还感觉没有改变等都是很正常的。 其次,我们自身的一些模式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有些模式从小就形成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固定思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所以,不是说,OK,今天解决完这个问题,以后就万事大吉!一些固定的模式会反复出现在人际交往中、学习中或生活中,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反反复复地去看到、觉察、体验,才有可能修复或理解或重构属于自己的新的模式。 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也是在建立一段关系。通过这段安全的关系,来访者再去向外探索。在和其他人的碰撞中,一定也是有惊喜、有沮丧....的一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反反复复后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又要说了,有的地方写了,长程心理咨询一般为30-50次。但是心理咨询治疗的结果也受到多类特征影响。比如复杂性、来访者个人的社会支持和强度、心理咨询师擅长的领域等。顺便补充一下,做心理咨询好几年的,大有人在。 如果你只是希望解决某个特定的情绪困扰或其他,完全可以跟咨询师商量,你们之间定一个共同的咨询方向,你觉得自己好转了、可以离开了,可能20-30次就可以了,也

你来说说自己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