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 北京 | 北京
altText
5.0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人际职场
情绪压力
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就像种子定会向光生长一样
持证
6
服务
5
咨询
13
小时
相册
方案
首访咨询
¥
135
/次(60分钟)1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系统咨询
¥
120
/次(60分钟)5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简介
简介

【个人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硕士。

曾在某知名信息安全企业工作十余年,任职技术专家。

2013年始转向儿童教育和心理成长领域,兼职学习、体验7年之后,于2020年全职从业,并长期接受稳定的个人体验、团体体验、一对一督导,以及朋辈小组学习与体验。

个案经验近1000小时,个人体验超200小时,团体体验近400小时,一对一督导超100小时,在内科见习超1000小时。

13年职场生涯,7年在儿童教育、心理成长、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探索,2年脱产在医院协助接待患者的经历,都丰富了我对各行各业不同处境下的人生状态的见识和理解,对于咨询工作也是非常独特的资源。

【受训经历】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2022.12-2024.12)

肯伯格工作大师课(2022.10-2022.12)

“iThinkFresh”第 7 届巴林特小组组长培训(2021.12-2022.11)

基于精神分析的跨学派心理咨询师与督导师二年制阶梯内训计划(2020.07-2022.08)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咨询培训体系第六期直通车(2019.11-2021.07)

第十期三位一体亚隆团体带领者实践项目(2020.10-2021.08)

成为团体带领者(BAG)培训项目(2021.08-2021.09)

经典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工作坊(2021.05-2021.07)

拉康单元式工作坊(2020.10-2020.11)

全国性别与性心理咨询师培训(2019.12)

【擅长问题】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自尊自信、自我认同、职场压力

【工作人群】

18-60周岁

【咨询风格】

跟随来访者的需要,温和且适度挑战

【对来访者的一段话】

尽管在生活里经历过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走入咨询依然是一趟勇敢的旅程。这意味着明知道有害怕与担忧,但依然愿意去冒险。有人陪伴,便可以耐受煎熬与痛苦,穿越黑暗。非常感恩与荣幸,我能做在你身边的那个人,陪伴走一程。

资质认证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擅长领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人际职场、 情绪压力
用户评价
心理咨询师来杯橙汁
来杯橙汁
第3次咨询
2024-1-5 通话咨询
温柔,专业,谢谢老师。
TA回答了问题
A 挺久之前,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大概2k多字左右。 前几天,收到有人发私信问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没写完,觉得写的挺不错的。 因为文章是复制粘贴过去的,所以我想是不是粘丢了一部分,于是把段落对了一下,发现没问题。 但对方又坚持问了一次,还挺认真的,我也有些狐疑,于是又仔细的把文章看了一遍。这一遍就看出了一点问题来了,论述的第二部分是有些仓促的,过渡得有些生硬,可能不是专门学心理的人,论述的转折就不是很连贯,有些断续的感觉。 看出来了之后,我就回应说,文章是当时听课有感触一时兴起写的,有点久了。虽然也问了对方感觉哪里有断点的感觉,的确也是想从读者的角度得到些反馈,但本心来说,并没有根据反馈很快就去修改的想法。 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之后,对方说看到完整的文章了,是软件和手机型号之间有不兼容的地方,显示不全。 这一下,真是出乎我意料了。找了好半天文章本身的问题,原来不是没写完整,而且真的没看到完整的。 这一次,又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归因倾向。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找原因时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自身内在找原因就是内归因,从外界外在找原因就是外归因。 这两种方式没有完全的好或不好,都有适用的场合。有句话说,天底下的事就三类,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 如果真是自己的事,那么内归因就是合适的,叫勇于承担责任,否则,是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还内归因到自己头上的话,就叫过度承担、自疚自罪了。 反之,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外归因到别人头上、老天爷头上,那就推诿、不负责任。而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的确外归因就是合适的,那叫有边界、各自为自己负责,和接纳现实。 所以,归因方式无所谓好坏,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根据具体事情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符合的归因方式。 但一般人们都没有那么极端到只是外归因或只是内归因,只是根据人们的性格秉性会显示出偏向某一方的倾向。有人倾向于内归因,就会事情来了先看自己能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这边的原因。而有人就会倾向于啥事都先把自己撇干净了再说。 那成长的方向,自然是向着趋于中庸的方式去啦。内归因倾向的,可以试着首先去找找别人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再回到自身,而外归因倾向的,则可以首先看看自己对事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再去看外面。
A 最近这段时间,在督导里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就是,督导师给到我的,其实是一个提醒,而非我完全不知道的盲区。 在那些咨询过程中我觉得困扰的点,督导说完了我恍然大悟的东西,其实脱离开具体的个案,进入到头脑层面的、理性的、理论探讨,其实我是知道怎么应对的。只是在和来访一对一的具体对话里,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有了情感的投入,离得太近了,所以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而只要被人点出来之后,其实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会想到,有时候咨询里,来访者也是这样的。来访的有些困扰,如果换到另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也能知道怎么应对,但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陷进去了。 咨询师做的,有一部分也是类似的工作。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说出在来访心里已经有只是还没和自己建立关联的东西,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这时候,不管是督导师,还是咨询师,其实承担的就是一个提醒的功能。 往往是在刚刚习得一些新的技能或知识,但还没有特别熟练的完全掌握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懂,不是不会,只是在当下面临那个困境的时候,还不能调用出来这个新的经验,还是在原来旧有的经验里。 所以这时候,往往就是一个提醒就够用,一经提醒,就可以顺利地调用新经验。就是通过反复的调用,新知识、新技能,慢慢就会稳固下来,新的应对模式就形成了。 道理容易知道,但做到则是一件漫长的事。这漫长的路上,新鲜的、惊艳的、涉猎新领域的时候少,熟悉的、乏味的、反复练习的时候多。这倒是督导、咨询和生活一个共同的相似点了。
A 生活里的投射无处不在。 本来毫无瓜葛、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陌生人,因为彼此的投射,可能就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无关系,不投射;无投射,不关系。 比如,那个经典的对话,“你瞅啥”“瞅你咋地”,下一步俩人可能就滚一起了。 说“你瞅啥”的人,是感受到了一种敌意,而对方很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他,所以这种敌意完全来自于他自己的内心,是他认为别人对他有敌意。这是投射。 而说“瞅你咋滴”的人,如果明白是对方向自己投射了他本人的敌意,与自己无关,只与恰好此时此刻以此种姿势出现在这里有关,那让过去就好了。可他认为就是与自己有关,把对方当做某个确实对自己有敌意的人。这也是投射。
A 哲学家尼采曾经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区分对待生活两种方式:一种是日神式的,指人理性、严格分析和逻辑的一面,一种是酒神式的,指人受到情感、直觉以及无限的自由支配的一面。 如果是对待戏剧、影视作品,那么日神式的就是被激发起来寻找生命意义、带来思考的那一面,酒神式的就是被激发起的情绪情感、感官冲击的那一面。 尼采认为,生命的目标就是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既能清晰的思考,又有稳定、可靠和负责任的行为;同时能够去感受、去享受葡萄的果实,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不受约束地表达内心的好恶。 看到这里,就会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提倡的中庸之道、阴阳调和,其实也是一样的主张。 感性和理性,对应人的右脑和左脑,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都有的。也许有先天发育的影响,也有后天养育的影响,最后就会表现出一些差异。差异不大,大概就是平衡的。差异过大,就会出现问题,要么过于情绪化,任性冲动、不顾后果,要么过于目标化,陷于外在的评判标准,最后离自己越来越远。 心理咨询也好,任何其他的成长方式也好,都是在试图缺什么补什么,慢慢达成一个趋近于平衡的状态。既能在在人群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绩,又能在自己的主观世界做自己的王,获得生命的幸福感。
A 如果一个问题出现了很久,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什么改善的话,就需要考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呈现出来的问题只是表象,实则看不见的地方有多个复杂的因素在互相作用,最终维持了表象问题的持续存在。 大多数我们遇到的难题都属于系统性问题,比如孩子无法上学、家庭关系一团糟、想要一个好身材,乃至难以形成一个想要的好习惯,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均是如此。 系统性问题,就需要头痛医脚,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
A 这句话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的确如此,在生活中也很容易被观察到。同一个现象,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那里,即使是使用同一个解释系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比如,拒绝某些外在的声音,一个人的解释是自我比较稳固,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人格很成熟;另一个人的解释是,自我无所不能,否认现实,人格发展很早期。这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了。 理论、工具都是中性的,出来什么结果完全取决于用的人是谁。
A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一套语言体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往往就是因为语言体系的差异。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传统语境里不是一个好品质,但从沟通的视角来看,却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种本事。 不管我们是想去理解别人,还是想被别人理解,都需要尽可能的尝试理解和使用对方的语言体系,给双方沟通的通道扩容,才更有可能达到理解他人或被他人理解的目的。
A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 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 简单说,就是如果小鸭子在刚孵出来之后的印刻时间里,如果看到的是人,就会跟着人跑,哪怕看到的是一根活动的棍子,也会跟着棍子跑。即使后面再看到孵化她的鸭妈妈,也不会跟着鸭妈妈了。 一句话概括就是,来得早、干的多都敌不过来得巧、干的妙。 哺乳动物都会有这种印刻现象,只是每种动物的印刻阶段略有不同而已。 由此也可以延伸出,人的首次体验某个东西、某个事物、某个经历,那就是毕生难忘的。 这种毕生难忘,还不说在头脑里记得发生了什么,而是也许头脑里根本不记得,但是那种首次经历带来的体验已经在骨子里扎下了根,以至于再次遇到类似的场景的时候,人会有不自觉的情感倾向和本能反应。 当然,不是说这种情感倾向和本能反应就一辈子都不能更改了,可以修正,要不然怎么会有成长呢。只是说比较困难。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和在一张已经涂抹过的纸上作画,前者就是首次经验,后者,则需要先覆盖掉原来的痕迹,再做新画,就是修复旧的经验、再发展新的经验。 所以,对于人生中那些首次经历的重大事情,还是需要慎重对待啊。
A 每个人都有至强至弱的那一面。 但在没有看到更真实、更全面的面貌之前,人们往往都会有所偏重的只看到一部分,要么强大有力的的一面,要么弱小柔软的一面。 但其实,这两部分对我们都很重要。前者帮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后者帮我们和人建立更亲近的关系,拥有更长久稳定的生命活力。
A 生活大多数的事情似乎都是这样。往往在奋斗的过程中,在等待结果揭晓的过程中,而且越是靠得越近,专注力越高,投入的情感越多。 而当结果揭晓之后,即使是得到了了想要的结果,那种兴奋、高兴往往是攸忽一下,直线冲顶,然后很快就下来了,除非这个结果会持续不断的带来新的积极的影响。 否则只会觉得,哎呀,原来努力了这么久,得到了之后和原来没啥区别,就索然无味了。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动态
匿名
经常感觉在单位和在家都像蹲监狱啊 干工作就像是在做监狱义务劳动 真是不懂,到底有什么乐趣可言

7
20
和硕宝亲
MBTI测试我是INTJ人格,请各位老师百忙之中给我分析一下呗…

4
4
打开情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