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 山东 | 济宁
altText
5.0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我愿全身心投入让每一颗心被听见、被理解、被接纳、被温柔以待。
持证
8
服务
118
咨询
400
小时
方案
职业发展
¥
178.2
/次(60分钟)1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职业发展
¥
178.2
/次(60分钟)1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婚恋情感/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
¥
108
/次(60分钟)6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简介
简介

【个人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中级社工师

受训经历

2014-2015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

2017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的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 意象沙游创始人苏健的意象沙游初中高级班

2018年催眠治疗师彭茂春的艾瑞克森学派催眠 心理教育专家严虎绘画心理分析

20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私人执业临床心理学家David J. Wallint博士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心理学家岳晓东的咨询技能培训 国际儿童精神分析协会主席Kerry Novick 老师的与父母儿童同步工作

2020年反思性养育创立者美国反思性养育中心创始人Regina Pa lly MD雷吉娜·帕利 博士如何带领反思性父母团体

2021年徐均自体心理学

2022年EFT情绪聚焦疗法, 中级社工师 守护孤独症家庭-心理咨询师百人计划培训

2023年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组织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层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等

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青春期教育专业师资》学习中 亚隆团体心理治疗学习中

擅长问题

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婚恋关系、人际关系、学业与职场困扰、家庭教育、情绪与压力管理等。

工作人群

婚恋情感困惑者、职场人士、大学生、

青春期青少年及父母等【紧张、担忧、害怕、迷茫、纠结、愤怒、痛苦等】

咨询风格

专注、细致,温和而坚定。

对来访者的一段话

我愿意和你一起讨论现在的、过去的、好的和不好的感受,一起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帮你建立安全感、陪你体验轻盈的人际关系,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资质认证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擅长领域
情绪压力、 亲子教育、 家庭矛盾、 婚恋情感
用户评价
心理咨询师Ying
Ying
第8次咨询
2024-7-17 通话咨询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心理咨询师Ying
Ying
第7次咨询
2024-7-17 通话咨询
很温柔有爱的咨询师,很喜欢
心理咨询师Ying
Ying
第6次咨询
2024-7-9 通话咨询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心理咨询师雪缤纷
雪缤纷
第3次咨询
2024-7-9 通话咨询
这个是第二次的续单,第一次先说明了问题,这次又通过精神分析和心理疏导帮我解决了没想明白的问题。我自己本身也是二级心理咨询师,梁老师真的非常专业,值得大家信任。五星推荐。
心理咨询师雪缤纷
雪缤纷
第2次咨询
2024-7-8 通话咨询
非常梁老师的耐心倾听和回复,梁老师声音非常好听,人也特别温柔,问题回答的特别专业。
心理咨询师Ying
Ying
第5次咨询
2024-6-30 通话咨询
做完后很放松,在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心理咨询师天天
天天
第1次咨询
2024-6-19 通话咨询
咨询效果挺好的,满意
心理咨询师阿北啊
阿北啊
第1次咨询
2024-6-18 通话咨询
喜欢,很棒,咨询过程很有趣
心理咨询师开心
开心
第1次咨询
2024-6-12 通话咨询
老师耐心倾听,很受益
心理咨询师怡
第1次咨询
2024-6-11 通话咨询
感谢老师的分析 : 试着耐心表达沟通,婚姻家庭需要沟通,才能消除隔阂遇到爱。
TA回答了问题
A 没有什么真正的失败
A 有一种心伤,叫你在乎的人,并不在乎你,而是“断崖式”冷落你。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前段时间 还聊得火热,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情谊满满。每天 都会问候不断,像是你的影子一样,让你对其心生依赖。 可突然有段时间,他彻底从你的世界消失,“断崖式”冷落你。 你翻看曾经的聊天记录百思不得其解,极其想要个说法,可又找不到质问的理由,只好任由情绪将自己吞没。 那种被失望吞噬的感觉,真不好受。 你也明白,对方之所以“断崖式”冷落你,是因为 不在乎,没有拿你当朋友,你于对方而言,是可 又可无,并不重要的存在。 既是如此,那我们也没必要为一个不在乎自己的人,而黯然神伤。与其苦苦挣扎,倒不如选择接受。接受你爱错人,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 等你接受了这些后,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了。
A 不依赖,不理想化,反而才能要到想要的爱
A 孤独是一个深邃的词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而无论哪种孤独,其根本来源都是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也无法感觉到真正的自己。 人际孤独就是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寂寞”,比如身边没有亲密的人陪伴,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遇到严重的冲突感受,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受到人际孤独。也许自己一个人独处时还挺舒服,但一旦进入人群,就会找不到方向,变得焦虑和不安,所以人际孤独主要是指在关系中体验到的孤独。 心理孤独是指人把自己的内心分成几个部分的过程,即使没有处在人群中或者一段关系中也能体验到的孤独感。比如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心理孤独的人会迅速隔离情绪,不让自己去了解这个情绪的来龙去脉,也不想让自己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处理这种情绪。这其实是很多人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策略,可能是因为早期面对情绪时,有过自己难以承受的不愉快的体验,或是在家庭中学习和模仿了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所以会倾向于用压抑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绪。 但情绪是一个能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很有价值的线索,因为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理性来处理的,所以如果这种心理孤独的程度较高,那么我们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敢表露自己的判断,我们的潜力就会被埋没,自己和外界之间就竖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城墙。继续发展下去,这道墙不仅隔绝了我们和外界的沟通,也阻隔了我们和自己的沟通。最初我们可能只是感觉到情绪,然后压抑了下来,但后来可能连感受情绪的能力也逐渐消失了。这样一来,在我们的自我中就会缺失一个很重要的负责感知的部分,整个人的生活会变得单一而僵硬起来。 存在孤独是指,即使在完满的人际关系中或高度自我整合的状态下,也依然会体验到的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终极的、在任何生物之间都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鸿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感受到另一个人在某个经历中所体验到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向外界索求那个终极问题——“我,究竟是谁”——的答案。
A 说实话,我真的很受不了已读不回这件事。每次我向别人交代事情,或者向别人询问问题,对方看了我的信息之后,却不回复,这举动总是会勾起我内心剧场很多神经质的自我对白: “看到了吧?你是不重要的。” “看来,他不怎么喜欢我。” “啊?我得罪了他吗?什么时候……不是吧!” “太过分了,我已经等了三天,再不回应,我和他绝交!” “这人做事真不可靠!他不喜欢我?我才不喜欢他呢!” 有时候,我向我的姐姐抱怨,她反而说:“嘿,你不要这么神经质好吗?不要以为大家都很有空,把所有时间都拿来陪着你,好不好?大家都很忙的。” 其实对于已读不回,我会感觉到如此没有安全感,全是因为小时候遇过一件事:我爸爸不见了。他一声不响地离开家,没有交代、没有回应、没有消息。 那一年,我十岁。 那天,放学后的我发现爸爸不见了。我问母亲:“为什么爸爸不见了?” 母亲支支吾吾地回应着不明朗的答案,我唯有靠自己从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 最后,透过姑姑们在客厅里的一片谩骂及羞辱中,我才知道他欠了高利贷一笔巨款,无法还清。他惧怕高利贷上门追讨,自己走投无路,唯有逃之夭夭。 由于他把爷爷的家族生意也赌垮了,杂货店被迫关门,我的家人们有着说不出的怒气。那怒气也直接影响了我。其实在那一刻,我吸收了所有这些愤怒──直到我长大后,每每感受到被遗弃、被不重视、被不理睬时,我都特别愤怒。 “我被爸爸遗弃了”,这是年幼的我在那一年对这件事的解读。 那一声不响、一句话都没有交代的消失,就像那些无声无息的已读不回,让我觉得我的生命完全被父亲遗弃了。 在他的眼里,我们居然是如此不重要。为了保住他自己的命,他可以把妻儿的性命弃之不顾,任由高利贷来到我们家,威胁我们。 被遗弃,这很伤。 自此之后,我无法忍受我在乎的人不理睬我。我的心里仿佛有一个黑洞,一直填不满,无论放多少关爱进去,都会被吸光。在亲密关系里,我也会担心被遗弃,非常没有安全感。 我所在乎的人稍微慢一些回应我,或者没有回应我,或者杳无音信,这些都是我受不了的事。前提是这个人在我心中是有重量的。我若是对一个人没有这种依附关系,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我知道自己无法摆脱这样的人生脚本。其实我很清楚爸爸离开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他也没有说过要遗弃我;即使别人遗弃我,如今的我也有足够的内在资源去面对。可惜,童年的情绪无法被甩脱,我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焦虑。(转载)
A 当你明白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A 每一天都要选择原谅自己,你是人,有缺点,最重要的是你值得被爱。
A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的一个自卑情结,他的定义是: 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程度或能力范围,并且承认绝对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我分享的目的其实是想重新为自卑这件事情正名,自卑其实就是在描述一种人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现实状态,是我们的基本情绪之一,不应该把它妖魔化或者贬低化,好像自卑是一种负面的概念。它其实就像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会悲伤难过一样,不是因为缺陷而致,就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情绪。 有了这种情绪,也不要发誓消灭它,而是要像难过悲伤时一样,学会寻求支持,学会安慰自己。而自卑这种情绪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对起来要更简单,那就是理解它,理解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仅此而已。
A 羞耻感或许是我们最害怕的情绪,因为它不能见光。我们会和身边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悲伤、焦虑和恐惧,但羞耻感是不能言说的禁忌,虽然它埋在我们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却总能找到机会吸走我们的能量,不断发酵成毒药般的存在。我们常说大人才知羞耻,孩子哪儿懂那么多,这大概是关于孩子的最大的误解了。孩子不仅知羞耻,而且知羞耻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1~3岁的孩子中,大部分都因为各种情况,必然或者偶然地体验到了羞耻感。一旦体验到之后,这份羞耻感就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如此重要的情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这个情绪掌控得好,我们可以有效摆脱枷锁和束缚,更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掌握得不好,我们会一直被羞耻感控制,无法用自己真正的样子去生活。
A 心理学家莱因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知道。相对应的,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是他的感受没有被确认。 一位朋友说自己是个经常对别人道歉的人,道歉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性模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她是否做错,只要看到别人生气,她就会忍不住向对方道歉。她清楚自己的内心并不是真的要道歉,只是为了尽快让事情过去,让冲突和情绪尽快平息。 她说自己从小时候起,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顺着别人的心情,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争个输赢,认为这样会减少麻烦。但越是这样,她越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很没有原则的人,和朋友产生矛盾就道歉,同事或领导不高兴也道歉,她认为自己很窝囊,明明自己没有错,还是会和人道歉。虽然这么做的时候,她的确可以不用面对更多的情绪,却不得不感受内心更强烈的冲突,总是感觉自己很委屈,愤懑和不满越来越多。 所有的委屈只能自己消化,可需要消化的不只是委屈,还有委屈背后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就是自己的感觉不重要,自己的存在也不重要,这会让我们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内化的羞耻感会让人觉得自我是有缺陷的,甚至会没有经历外部的任何事件,仅仅因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就像这位总是道歉的女生,她慢慢感到自己的存在好像就是错误和羞耻的。 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父母感知。反之,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否认,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人的羞耻感是渴望得到爱,又害怕得不到爱。我们渴望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当我们保护不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也会引发强烈的羞耻感。很多从小被父母责骂的孩子,会把事情归咎于自己,觉得自己如果再听话一点,表现得更好一点,就不会遭到责骂了。同时,他们也会觉得无法保护自己,认为自己很窝囊。 在面对父母的忽视或者责骂的时候,孩子很容易怪罪自己,觉得父母之所以这样对待自己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不值得被爱。他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甚至也不敢奢望父母的保护和安慰。最难过的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真相。 当孩子感到羞耻之后,可能会形成一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比如,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会和别人道歉。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连现在的关系也失去了,没有关系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羞耻真正让人害怕的地方是它会暴露一个人脆弱无助的样子。人对爱的渴求,竟然变成生命中的羞耻。
动态
always
终于get到done list的魅力了。 复盘之前,我今天一整天都在看剧。复盘之后,我今天原来做了这么多事情,我好棒。 这个done list是在洗澡之...全文

15
4
匿名
我儿子(高一 因为高考放假在家)中午在家向我要手机玩,提要求,说如果让他上一个小时英语课,他必须要玩一个半小时的游戏。我没有答应他,我就来上班了。结果孩...全文

9
28
匿名
我不敢直播,我不敢露脸。我想锻炼说话。我不会与人沟通。我不敢语音和视频说话。有没有锻炼说话的好方法。现在这个社会说话很重要。

21
31
打开情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