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 山西省 | 晋中市
altText
4.0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人际职场
用真心和专业给你无条件的关怀与支持,并与你一起见证成长的奇迹
持证
10
服务
247
咨询
1150
小时
相册
方案
中短程咨询
¥
216
/次(60分钟)10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短程咨询
¥
228
/次(60分钟)6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长程咨询
¥
199.2
/次(60分钟)20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简介
简介

【个人介绍】

2015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2015年至今一直从事专职心理咨询工作,以认知行为和NLP心理咨询为主,结合精神分析等其他技术,通过调整认知、改变思维框架,快速改善来访者的主要心理困扰。

工作方向包括婚姻家庭、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青少年心理和亲子关系咨询。

20197月入驻情说平台,个案数百例。

【受训经历】

2015年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培训和考核;

2015年至2017年完成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业;

2017年认知行为咨询技术培训

2018NLP重塑心灵工作坊

2018年至2019年精神分析、焦点分析、家庭咨询、叙事咨询、沙盘游戏理论及实操培训

2020年至2021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系统培训

【工作人群】

青少年、成人

【咨询风格】

温暖、包容、冷静、敏锐、思路清晰

【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咨询师,我愿用真心和专业给你无条件的关怀与支持,并与你一起见证成长的奇迹。

资质认证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擅长领域
婚恋情感、 情绪压力、 个人成长、 人际职场、 亲子教育、 家庭矛盾
用户评价
心理咨询师lks
lks
2025-1-31 通话咨询
咨询了好几年,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成长,每次也都能给我很多能量。
心理咨询师我123
我123
2024-11-14 通话咨询
谢谢老师陪着我去看望小时候的自己,今早上摸着孩子的小脚丫心里感慨良多,仿佛看见小时候怎么也砸不开门被惊恐和绝望吞噬的自己,我以一个大朋友的形象在她身边,告诉她不要怕,以后的她生活的很幸福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小宝宝,小宝宝也很幸福。在我的宽慰陪伴下,逐渐的抚平小朋友的恐惧和躁动的情绪,然后我的心胸好像变得很宽,宽到小朋友走进来,此刻我们彼此融合,心里暖洋洋的,眼泪流下来,心却没有痛。 无比感谢老师,感谢您的陪伴,耐心,以及温柔的声音慢慢流淌进咨询者的内心,去发现,去滋润,去呵护,让它茁壮成长。也非常感谢老师让我明白,疗愈的终点不是“他救”,而是“自救”,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参与,我们不怕。
心理咨询师山百合
山百合
第2次咨询
2024-11-2 通话咨询
第一次连线,老师的专业水平出乎我意料,好评!
心理咨询师我123
我123
第14次咨询
2024-10-18 通话咨询
百分百好评!多次请教咨询的好老师!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也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强大起来~ 爱你!
心理咨询师Master
Master
第1次咨询
2024-10-17 通话咨询
很不错的老师
心理咨询师阿珲
阿珲
2024-9-5 通话咨询
很好,很好的老师。盯着手机看了很久,都想不出,能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老师对我的治愈和帮助。
心理咨询师阿珲
阿珲
2024-9-5 通话咨询
很专业,很有智慧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嘴角上扬
嘴角上扬
第1次咨询
2024-8-29 通话咨询
老师咨询效果很好,清晰明了
心理咨询师六点
六点
第1次咨询
2024-8-8 通话咨询
感谢老师,很好的解决了问题!~
心理咨询师炊烟
炊烟
第2次咨询
2024-6-10 通话咨询
老师真的对于人性,亲密关系,自我认知,等等等等,有着超高的专业认知。我现在解决恋爱问题已经是其次了,励志未来要成为老师这样能够洞察人心的女性!
TA回答了问题
A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心理强大的人,但到底什么叫心理强大?又怎么衡量心理强大呢? 按照通俗的理解,心理强大总是与面对挫折困难时的表现有关,但实际上,心理强大还是有不同程度的。 第一级可以理解为快速复原力,也就是遇到心理的痛苦能够较快地恢复正常。比如失恋了,每个人都会难过,表现为消沉、悲伤、思维反刍,甚至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心理强大的人会让自己很快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有的甚至让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痛苦。 第二级可以理解为较强的抗压能力。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快的复原力,所以他们更不惧怕失败和挫折,因此也就更能承受压力。比如我国著名的网球新秀郑钦文,她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压力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第三级则可以理解为由痛苦转化成的成长力。事实上,那些在某些领悟非常成功的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不但能承压,更能够在失败和痛苦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应对办法,灵活拓展视角,从而达到每一次失败都离成功更进一步的效果。 那么你的心理强大到哪一级了呢?
A 今天看到一个问题,她虽已成年,甚至马上就要做妈妈了,但她还在纠结妈妈到底爱不爱她。 这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心酸,有的人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被爱就像他们每天都在呼吸的空气,从来不会去在意,但有的人却一生都放不下对不被爱的怀疑。 那么为什么人会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被爱,尤其是有没有被自己的父母爱着呢? 答案就是,当我们确定父母是爱自己的,那么我们就确立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反之,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活着,在他们的心里会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连父母都不喜欢我,那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合理的吗?我有资格好好生活下去吗? 可以说能否在心里确认被父母爱着,将构成一个人存在的基础,当我们深刻感受到被爱时,我们就会相信自己的美好,并且可以坦然去享受生命,而反之,我们将会畏首畏尾,活得偷偷摸摸。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现在很多人都担心给不了孩子很好的条件而不敢生育,但其实他们想错了,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条件,而是爱。 爱和所谓条件好坏没有关系。
A 不论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亲子关系等其他关系中,想让他人发生改变是很多人的期待,甚至他们会有这样的误解——我的痛苦就是由***造成的,只要他变好了,我就没有问题了。 为此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心理咨询,但遗憾的是心理咨询师通常会告诉他们,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而不能改变他人,而这个答案有时候会让来访者愤怒不已。 那么改变别人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对此,心理学家黄维仁是这样说的,想要让他人改变,你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ta 可以感觉到爱;第二,ta 有不改变的自由。 返观我们是否背道而驰了呢? 首先,一个人永远只会为了爱他的人而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关系越好,人越容易“听话”的原因。反之,关系越糟,人越是容易对抗,你越希望我怎样,我越是坚决不怎样。你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是没用的,除非对方能真正感受到这一点,而多数情况下,他们感受到的只是你想控制他们。 其次,人只有拥有不改变的权力,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改变需要内在的驱动力,而强迫只会事与愿违。那么怎么拥有这种驱动力呢?当然是一个人意识到了改变的好处,并且知道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只有这样,他才会尝试改变一下看看效果。而恐吓只会让一个人下定决心,我就要看看不改变又能怎样!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改变别人,不如说影响别人,牛不喝水强摁头是不行的,但你可以把牛领到河边,它想喝水的时候自然就喝了。
A 深陷关系问题困扰的人可以试着做好以下“三离”,帮助自己脱落苦海。 1、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非常主张“课题分离”,也就是分清楚事情的责任人,然后各司其职,而不是相互纠缠。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总是喜欢混淆责任,自己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去负责,而对别人的事却总喜欢插上一脚,结果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都很喜欢管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这就是家长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结果,学习是孩子的事,除非孩子求助,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主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过多地干涉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产生不必要的亲子矛盾。 2、远离。 不得不承认,有的关系或问题的复杂和困难程度是我们自身没有能力处理的,那么远离这个混乱的局面,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距离。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如果用当下的视角是没法处理的,但如果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或者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再看,这件事就变得可以操作了。 这就是距离,所谓当局者迷,当我们面对问题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就需要想办法让自己与这些事物拉开距离,这时你也许就能豁然开朗。
A 如果一个人总感觉焦虑,那么从本质上来看,是因为我们总想按照一个理想的、超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越是对标这些样本,我们就越是感觉差距很大,无从下手,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能我们很多人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下志,立下志者不得志。不能说这句话不对,只能说我们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你本身内心强大,那没有问题,但反之,你只会被这“伟大的”梦想压垮。 试想一个小婴儿学走路,他肯定不会想我要走成什么姿势、什么气质,他觉得能稳稳地迈出一步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于是每个身体条件正常的孩子都最终学会了走路。 所以我们真的可以借鉴小婴儿的例子,让自己从焦虑中摆脱出来。 每当你焦虑时,你就可以尝试把那个高不可及的目标扔得远远的,然后开始回答这4个问题: 1、我想去哪里(方向)? 2、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3、我所做的是否在帮助我接近那个地方? 4、如果不是,我可以做什么调整? 这才是着眼于当下,立足于自身的思考模式。 你要牢记,你就是你,你不需要活成谁,或者活成谁期待的样子。按照你的节奏走吧,路虽远,行则将至。
A 面对失去,很多人想到的是珍惜,只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该怎么珍惜,以及珍惜什么。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失恋了,她开始疯狂地想念男朋友曾经对她的好,并且下定决心,如果男生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好好珍惜这个男孩。可是不论女孩怎么努力,男生都没有再给她机会,于是女孩就走不出来了,觉得上天不公平,男生太绝情,不是说“只有失去,才能学会珍惜”吗?为什么没有人给她这个机会呢? 这个女孩错了吗?是的,而且她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她其实并没搞清楚真正该珍惜的是什么。 当我们面对失去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已经失去的人或事上,比如这个女孩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前男友身上,还美其名曰珍惜。但其实真正应该被珍惜的是现在依然拥有的,因为失去只是一次体验,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教训,你已经不可能再改变什么,而如果你开始珍惜现在的人和事,他们是真的会因此变得不同的。 所以,面对失去,我们其实应该学会两件事,除了珍惜,还有放下,放下失去的,珍惜还拥有的,唯如此,人生才能滚滚向前。
A 感觉付出得不到回报,可能是很多人亲密关系失败的原因,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不付出。 先说第一个误解——不付出等于自私或不爱。 实际上付出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你是否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在付出,一旦有这种感觉了,你的付出恐怕就不叫付出,而叫牺牲了。 举个例子,你顺手给别人指个路,给拾荒的老人一个面包,你确实付出了时间或者金钱,但你会有感觉吗?你会一直记得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是你心甘情愿的,而且是你举手之劳的事。相反,如果你总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那就说明你已经不愿意了,而且也不是顺手就能完成的了,换句话说,这时已经超越了你能付出的限度,再勉强自己做,就是牺牲/透支自己了。一旦进入牺牲的状态,你的心态必然失衡,开始计较得失,期待回报,但这又取决于对方,所以你失望的概率就很大,委屈和愤怒也就随之而来了。 再说第二个误解——如果我不付出,孩子/老公/父母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不能放弃付出的理由,但这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只要做个极端的假设——你死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照常运转,可能你所说的人会不适应一段时间,但很快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生活。 这可能让人很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你不能放弃付出,其实你只是在满足你的自恋——我是有价值的,别人是离不开我的。换个角度,在付出和自我否定的痛苦中,你选择了前者,因为后者你更无法接受,也就是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你明白了吗?爱必然有付出,但付出不能超过自己所拥有的,否则就会透支,会被反噬。如果你担心不付出会被别人不喜欢,那么你需要做的是自我成长,提高你方方面面的价值,而不是只能对别人好。其实别人并不需要你如此付出,你只是感动了自己,别人未必领情,更何况你还想用付出来“绑架/控制”对方,那么别说回报,不恨你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A 这是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这句话不是字面意思,不是说别人都是坏人,要害你,而是说你一旦不能成为自己,而不得不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或者他人的意志里,你就会承受如地狱般的痛苦。 这句话其实阐明了一个事实,世界无非关系,而关系又是最困难的事。只要身在关系中,人就几乎不能完全不考虑他人,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想要被他人喜欢,或者想要把他人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结果就是我们都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虽然心理学家阿德勒鼓励我们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但它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说自由是有代价的,你要完全不在乎他人,活成纯粹的自己,那本身就是很令人恐惧的,因为那也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那么既离不开关系,又不能太深入关系,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或许只有两个字——接纳,也就是允许一切自然发生,该待在“地狱”的时候就承受其“油煎火烤”,该孤独的时候就享受自由的时光。事实上,人生最痛苦的或许不是身处怎样的困境,而是非要逆势而为,正所谓“痛苦并不苦,抵抗痛苦才让人苦不堪言”。
A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总结了3条心理学基本原则,可以帮我们更容易地理解很多心理学概念。 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一个人的外在世界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叫作构造原则。理解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将不再固守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改变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及感受。举个例子,你给张三发消息,他没有及时回你,那么你既可以理解是他不在乎你,也可以理解是他没时间回你,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你相信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第二条原则是,外界环境会对一个人起到塑造和影响的作用,也叫作调节原则。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反过来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举个例子,你的爸爸妈妈总是习惯贬低你,挑剔你,你尝试努力去成为他们喜欢和满意的样子,但最后都是失望,这时你其实可以选择放弃,在内心离开这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和第一条原则是不是矛盾了呢?其实并没有,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两个途径。 以爸妈的例子说明,用第一条原则处理,你既可以认为爸妈是在贬低挑剔你,也可以认为他们是在鞭策你进步,你相信什么,就是什么,但选择相信什么,带给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用第二条原则,如果你相信爸妈就是在贬低和挑剔你,改变环境,离开或者保持距离也可以有效地帮到你。 第三条原则是,一个人的内在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向外表达,也叫作频道原则(我认为这个频道不太形象和准确,我只做解读,不再重新定义)。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想法、感受等内心的东西都会在行为上有所表达,它会像往水中投下一枚石子一样产生涟漪,影响你身边的很多人和事。举个例子,你内心如果有很多愤怒,你就会有很强的攻击性,让你周围的一切变得紧张,但你内心喜悦时,就会让周边变得松弛和谐。所以,你其实一直都有对你的世界的掌控权,你一直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你的世界。
A 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在倡导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自己挑选伴侣并没有在本质上让我们的婚姻更幸福,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 北大一个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解读: 谈恋爱的意义是什么呢? 谈恋爱的意义就是得先谈啊,谈人生观,谈价值观,谈生活规划,谈爱,谈性,谈家庭,谈理想,谈缺点,谈怪癖……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吃饭、上课、上班、看电影,这都不是在谈恋爱,这只是在做一场谈恋爱的戏。 我们几乎都是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大部分的情侣其实都是酒肉情侣,短时间内就在一起了,能接受对方的性格和外貌,却了解得不深,一旦触碰到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就会开始暴露各种问题,这种感情状态大多数是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你没打开过自己的世界,也没走进过对方的内心,你并没有因为恋爱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你只是找了一个人填满无聊的时间,当那个砰砰的心动安静下来,生活的真相才开始跟你算小账。 对照之下,这是不是我们现实中多数人所谓谈恋爱的真实写照呢? 事实上,亲密关系是最深刻的连接之一,那么什么是连接?难道只是一起去做点什么吗?当然不是。连接必然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心与心的融合,当一个人都无法全然敞开自己,甚至也无法懂得自己时,其他的东西怎么可能不流于肤浅呢? 回到最初的问题,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自主不好,相反它其实有非常强大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只是要发挥它的进步性和优越性需要条件,即年轻人需要有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并掌握谈恋爱的本质和技能。 但遗憾的是,制度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不能取代执行层面的缺陷。封建包办婚姻经过数千年的传承至少在规范层面上已经做到了最优化,比如门当户对,而现在的自由恋爱,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只学到了谈恋爱的“形”,却没有理解到谈恋爱的“质”,再加上年少轻狂、任性无知,难保不把恋爱谈成一次自我感动的表演,于现实生活的残酷却毫无招架之力。
动态
匿名
我试着去加他v好友,他还是把我拉到黑名单里没有打开,这么长时间了,半年多了。他一点情面都不讲。他真的很无情。可是为什么我尝试完之后心里还是很难过。我真的...全文

7
16
匿名
为什么不能回头看我一眼,为什么头也不回的走掉。为什么这么对我。为什么转身和别人相伴一生。为什么要抛弃我。我在别人心里什么都不是。我拿别人当朋友,别人拿我...全文

4
12
笙亓
这是什么原理

3
13
打开情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