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 河北 | 保定
altText
5.0
情绪压力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倾听你的心声,一起迈过生活的挑战!
持证
16
服务
52
咨询
155
小时
相册
方案
婚恋冲突 情感挽回
¥
144
/次(60分钟)5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情绪疏解 摆脱内耗
¥
144
/次(60分钟)5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首次咨询~情感纠结 、情绪焦虑
¥
153
/次(60分钟)1次起 通话咨询
预约
简介
简介

【个人介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5年的心理咨询经验,500➕的家庭、婚恋、亲子关系指导经验!

 

【培训经历】

*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研究生结业,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学习《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证书编号:YC1142

*曲伟杰心理学校研修生,2020年5月~至今在心理学校学习6种基础心理技术,每月参与心理督导

*绘画心理分析师,2017年3月~5月跟随严虎老师学习获得《高级绘画督导》证书,2021年7月~2023年跟随徐耕地老师循环学习心理绘画咨询技术

*沙盘心理分析师,2016年10月~2018年11月跟随柳卫娟老师学习心理沙盘技术,获得中级沙盘游戏教育指导师【证书编号】:180711047328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资格证书》【证书编号】:YC1142

*2008年9月参与中国红十字总会《DMH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证书编号】:D08004037

*2023年8月~至今参与华夏思源组织的《高级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师》学习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冲突、情感挽回、职场困惑、亲子关系冲突、父母育儿焦虑、女性情感焦虑、情绪情感内耗

 

【咨询风格】

以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为前提,用亲和、包容、尊重的态度为基础,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调动来访者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来访者咨询的目的

 

【写给来访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明亮生活的能力!

资质认证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擅长领域
情绪压力、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职业发展、 人际职场
用户评价
心理咨询师mimi
mimi
第4次咨询
2024-7-24 通话咨询
温柔细心的老师,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是我的常驻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第2次咨询
2024-5-12 通话咨询
李老师,语音温和,循循善诱,引导我走出心理困境。衷心感谢李老师。
心理咨询师馨梅刘
馨梅刘
第5次咨询
2024-4-12 通话咨询
给老师一个好评
心理咨询师快乐
快乐
第2次咨询
2024-2-29 通话咨询
李老师特别专业,有耐心,给了我好多帮助!
心理咨询师sharon
sharon
第2次咨询
2024-1-3 通话咨询
沟通过程很舒服,老师的引导也很好,会引导我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布置作业让我有明确的方向。
心理咨询师科比的篮球
科比的篮球
第1次咨询
2019-11-27 通话咨询
不太大作用
TA回答了问题
A 在人际关系中,你是不是总是被人说“想太多”: 面对一个人细微的表情变化,你总是会思来想去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让对方不开心了; 社交生活对你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每一次和朋友出门聚会都会耗尽你的全部精力,你总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身边人总觉得你想太多,在别人眼中根本不起眼的小事,对你来说却是大问题; 因为你总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你是朋友们倾诉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你害怕被人拒绝,即使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尽量不去求助他人。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那么,在心理学上,你属于仅占全世界人口20%的高敏感人群。 这类人在人际关系中,总保持着高度敏感的状态,对他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同样敏感,他们往往都是共情力很强的人。 但是,在人际关系中,高敏感的人却常常碰壁,总是被评价“想太多”。
A 所谓运气,并不是偶然,而是藏在一个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里。 要想改变运气,先要改变生活方式。 旺自己最好就是~养! 1.养磁场 不要随便跟人接触。很多时候,生命之所以会发生逆转,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接触了错误的人。 这里所说的人分为两种,一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二是熟人。 对于陌生人,如果缺乏足够强大的洞察力,确实很难准确分辨,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详细阐述。 那对于熟人该如何应对呢? 所谓熟人,就是已经有过多次交集、彼此较为熟悉的人。 如果其品行不端,那就应当果断远离。这样的人,你不知道他何时会把坏心思打到你身上。 我们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能量,必须要好好保护,不能轻易被消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必须要拥有或做的,保持适当的距离,对身心等各个方面都大有裨益。 比如,某次你碍于情面,即使内心不想接触某人却还是接触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很快就会被对方的能量场所侵蚀。 人与人之间看似是身体和外在在交往,实则是能量的交互。 2.养心情 生活中常遇阴云,但小妙招能驱散阴霾。 深呼吸、听音乐、分享感受、微笑、积极肯定、运动、培养爱好、保持幽默、充足睡眠、欣赏自然、感恩生活和设定小目标都是有效的方法。 爱护自我,让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 在童年,当你不快乐时,你的母亲或许会让你洗个热水浴。 现在,你可以为自己沏杯热茶,去公园呆一会儿, 找自己喜欢的事专心的玩一会儿。你已长大,有能力自我爱护、自求快乐。 保持正念,当我们允许身体和心灵保持当下的原貌——一刻接一刻地,一口呼吸接着一口呼吸地——宁静就被滋养生发出来了,心情自然就放松和舒适了。 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好心情,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严重,坏心情消耗的能量完全可以用来更加慷慨地善待自己和整个世界。 3.养精神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精气神对于每个人而言,极其重要,一个人事业的好与坏,不看别的,就看他的精气神就知道了! 从此刻起,我们必须养足精气神不纠结不内耗,天大的事儿过了就过了,该吃吃,该睡睡。 其实并不是事,而是心小,事就大了,心大了,自然事情就小了。 在你控制不了,无能为力的时候,你纠结、焦虑、抑郁,只有黯然神伤,吃不好睡不好,还老的快,伤身伤神。 保护好身体,经常熬夜刷手机,玩游戏,白天睡不醒,没精神,昏昏沉沉晚上就睡不着,也属于违背阴阳之道。
A 父母焦虑、暴躁的情绪,常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往往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家长自身的心理困境。想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宝宝,家长需要先从自己做起,调整自己的心态。 ♥一起成长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一起成长的伙伴。孩子出生后,家长就要开始不断学习如何育儿,掌握新的技能,孩子也在慢慢学会更多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知识面变宽,孩子的视野也越来越广阔,这都是共同成长的表现。 ♥ 控制情绪 父母想要大声吼叫时,最好先和孩子保持距离,冷却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以免吓到或伤害到孩子。等到情绪稳定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会放手 大多数情况,孩子触碰到父母那些所谓的“底线”,不过是父母在强烈控制欲之下强加给孩子的高要求。比如,不许踩水、不许坐在地上、不许玩泥巴、放学后立刻回家、不许到处乱逛…… 正是因为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他们才会出现数不清的“情绪爆点”。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应该有自由的想法和意志。父母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倦怠感也会烟消云散。 ♥不必强求 天下没有一百分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有一百分的父母。因此,不必强求孩子时刻乖巧懂事,也不必为了自己偶尔的倦怠而心生愧疚、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 ♥爸爸分担 亲子教育中,父亲的参与能够注入母亲不具备的特殊元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如果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十分痛苦甚至产生心理缺陷,比如容易软弱、胆小,缺乏信心和毅力。 这并不是强求爸爸天天陪着孩子,陪伴的质量更重要。工作再忙也不可能占满24小时,为人父者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识,最好划出专属的“爸爸时间”。 ♥放个短假 开车时,突然看到“小心路滑”的黄色警示标识,你会怎么做?一定会减速,格外小心地驾驶。 可以把育儿想象成开车,当遇到神经衰弱、烦躁、头疼、睡眠不好、孩子不愿意沟通等“黄色标识”时,就要提醒自己歇一歇,给自己放个短假,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抚育孩子。
A 3~4岁,培养角色意识 此时的孩子大多开始入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引导适当的表达,妥善处理和环境有关的消极情绪。 平日里可以多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看图讲故事,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鼓励儿童发现、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交流时眼睛要平视。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要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还可以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培养角色意识。 4~5岁,明确性别差异 在4~5岁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遵守各种规则,强化乐于助人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猜谜语等游戏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或让孩子按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将物品进行分类归纳,帮助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此外,这一阶段家长还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差异,并对自己性别接纳和认同。 5~6岁,锻炼注意力 专注力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不要无视或忽略;在孩子玩耍或做事时,不要过多干涉,更不要随意打断,以免破坏专注力的形成。 此时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家长应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引导其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对孩子的各种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引导孩子逐渐学会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学会整理书包、文具及图书等物品,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A 从出生到6岁,在婴幼儿的每个年龄段,父母和看护者都应该有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孩子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础。 0~1岁,建立依恋关系 在新生儿时期,家长应多与宝宝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学会辨识新生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需求。除了抚触新生儿,还应让其看颜色鲜艳的玩具,听悦耳的铃声、音乐,促进感知觉发展。 待孩子大一点,家长还可以多与婴儿玩亲子游戏。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比如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发音,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6个月以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扩大宝宝的活动范围,鼓励其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若孩子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面情绪时,可尝试转移其注意力,帮助疏导不良情绪。 1~2岁,引导探索和表达 家长要给这一阶段的幼儿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经常进行亲子互动,多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引导宝宝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简单的对话。 此外,家长之间要保持一致的养育态度和行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对其每一次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2~3岁,鼓励交朋友 在这一年龄段,家长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克服困难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让宝宝帮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扫地、帮忙拿东西等,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激发参与热情。出现无理取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可采取不予理睬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由于此时的孩子即将步入幼儿园,家长还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鼓励其发展同伴关系,学习轮流、等待、合作、互助与分享,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逐步培养孩子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会自己洗手、进食、穿衣、大小便等基础生活技能。
A 1、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喜欢不确定的东西,不了解的事情让我们感觉迷茫,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未知的过程,不确定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承认、接受和习惯它。 选择,就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有点难度,但是通过征服这种难度,我们也会有另外一种收获:掌控感。 所以我们过度担心自己选择的后果的时候,就会变得谨小慎微,无法顺利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能够接纳后果的不如意,其实选择往往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2、以“满意”而非完美为标准进行选择。 从“完美”标准到“满意”标准带来的是思维的转变。“完美”标准让我们带着批判去寻找选项的缺陷,而满意标准会让我们带着欣赏看待选择的优点。它能帮我们克服选择的焦虑,在选择中更心平气和。 如果我们只关注到自己喜欢的方面,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去不断找寻自己选择之后的不如意,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对选择的结果满意。不再越想越不舒服,因为每件事物都总有让我们感到喜欢的部分和不喜欢的部分。 3、在各个选项之间纠结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想想,你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好不好是一回事,需不需要又是另一回事,只有你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给你真正的满足感。 所以,当我们选择了不需要的东西时,通常我们就会对选择不满意,对选择的不满意又会让我们质疑自己的选择能力。所以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4、让自己坚定地接受一种选择。 当你面临选择困难时,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只选择其中一项选择,不论对错,也不去考虑更多,而是坚定这一选择。当选择完成后,告诉自己不要后悔,也不要去做什么对比,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正面的心理暗示,你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心理暗示,来逐渐走出选择障碍的阴影。 选择仅仅是一种选择,它不能证明什么,尤其是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选得不够好,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下次进步一点点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后悔,更没有必要因此而自我否定。 其实每一次选择的后果,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严重,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选择,接纳选择之后的后果,我们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因为每一个选择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是你当时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A 我们可以模拟下,当我们需要选择的时候,会面临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内心里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迟迟无法做决定? 1、对要选择的选项不够了解。 比如你要买一部手机,当你打开网页的时候,会发现有好几十种的手机可以选择。国外的国内的,同一个品牌还有高中低档各种价位可供选择。具体到一部手机,它的价位,性能参数等等也需要一一去了解。 这就是我们在做选择时遇到的第一个困境: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对要选择的东西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少有人能一开始就明明白白的看透了一切,更多的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了解,而且了解到的多是鱼龙混杂,不能辨别真伪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出一个好的选择,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而我们本身对未知的事情就有隐隐的担心很恐惧,担心自己买回来又不喜欢,担心买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等等。 2、有的选择之所以艰难,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情况、不熟悉,而是因为对你而言,每一个选项的得失都势均力敌。 比如很多女孩的衣柜里有各式各样的衣服,每天出门时都会很纠结,我今天到底穿哪一件呢?每一件都有特点,但又都或多或少有些不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我们恰恰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一点: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3、对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好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 其中最大的一个误会就是,我们在选择时孜孜追求的是客观条件最好的那个,但是在判断结果好坏的时候,靠的仅仅是主观上的感受。 比如很多人在选择另一半时,刚开始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条条框框,但是最终选择的那个对的人,往往和之前的标准相差甚远。正是这样的标准错位,让选择的过程变得尤为复杂。  4、在选择时,我们常不知不觉中赋予了这个选择过多的意义。 比如有的人之所以迟迟不敢做出选择,是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这样会让自己看起来很蠢。这些人在选择后常常感到后悔、自责、并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否定。 这时的选择与其说是在追求满足感,不如说是在回避后悔和恐惧感。 当我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不断纠结,并拖延做决定的时间,而问题总会有需要面对的那一刻。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纠结轻的人只能草草做出一个选择,无比纠结的人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不管是哪种,这样的选择过程确实让人不舒服。
A 网友@暮色说:父母的爱带着要求,让我如同被冷水从头浇下。 她的成绩一向不好,每次都排在班上中下等。高二那年,有一次月考她发挥超常,直接挤进了班上前二十。本以为会得到表扬,却听到妈妈说:“你这次总算考好了,要是还没考好,你爸爸已经想好不让你读书了,之前考的分多丢人啊,你爸都不想拿正眼看你。” 她说:那一瞬间,如同被凉水从头浇下,对父母的失望也从那一刻开始。 小时候,下雨天看见别人父母都来接,她羡慕不已,但是还是告诉自己“没关系,爸妈太忙,要懂事”。 因为她懂事,邻居们见她就夸,那时候爸爸就经常说:“真给我们长面子。” 奈何她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爸爸就指着她说:“你看看你考的什么,说出去我都不知道脸往哪儿放。” 那时候她想,“原来我的成绩是爸爸的面子”。 这句话很扎心,却代表了很多父母的言行: 考试考好了,妈妈才喜欢; 再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 考上好的大学,妈妈就答应你的要求; 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我爱你,取决于你表现得好不好”。 这种爱并不能称为爱,而是一场披着爱的“交易”,它就像马戏团被调教的动物一样,表现得好大家才喜欢。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敏感神经发芽,就会有羞愧、自卑的感受,一旦孩子被“交易”,成长只会变得讨好和自卑。 辩手庞颖曾经说,她一定要做到“别人家的孩子”,爸爸才会在暑假的时候对她好。 她觉得自己必须达到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他们的爱。 后来,她在情感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会特别在乎伴侣的看法,对方一不满意她就觉得是在嫌弃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我们对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我们要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种: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我们的孩子,让他有安全感。 永远不要因为孩子做的事,而让爱打折扣。
A 为人父母是一个重大的责任,但有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最好的,却未必能栽培出一个他们所期待的孩子,而有些父母虽然贫穷、甚至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却可以教养出快乐又优秀的孩子。 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过程来看,父母可以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包括︰ 1.安全感 孩子一生下来闻到妈妈的味道、听到妈妈的声音、心跳,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延续到他长大,安全感可以说是生命的主旋律。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应常常给他拥抱、亲吻,响应孩子的眼神、声音、和他说话,这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开始。也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基石。 人如果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将来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最严重的三个问题是︰不安、哀伤、敌意。 2.亲密的家庭气氛 为什么有的家庭能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 英国教育学者史宾赛认为,家庭能否给孩子力量,取决于家人之间的感情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总是他的加油站。 父母终会老去,但带着这份与家庭亲密的联系,孩子必然会有更多面对未来的力量。 3.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家庭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这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透过模仿从父母身上学会许多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也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他品格、价值观的一部分。 4.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出孩子最好的一面 做父母有时必须像个侦探,从与孩子互动中观察出孩子的特长,并引导出他最好的一面。 孩子的特长往往在许多地方展现出来,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在做哪些事情时最投入、最能专心、并且感到最愉快,这往往就是兴趣所在。 5.培养孩子健康的习惯 希望孩子健康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我们的孩子在身心健康上都呈现了警讯。 一旦为人父母,关于照顾孩子的健康知识便是一门必修课,因为孩子的健康是一切的根基。 6.当孩子情感的启蒙者 父母对孩子自然流露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一生许多精彩的故事、高尚的行为,都来自于情感。父母对他人所流露出来的温暖关怀、对大自然所表露的欣赏与尊重,都深刻地启发着孩子的情感智慧。 父母应常常对孩子表达你的爱、让他感受你的关怀,也教导他能够感恩并表达他的情感。 当父母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天生虽具有某些母爱、父爱的本能,却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A 当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开了一场学习爱的旅程。而唯有透过陪伴与参与,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便失去了主导孩子成长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够给孩子源源不绝的温暖的机会。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需要蜕变成不同角色,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父母亲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种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顾者、规范者、战士兼保护者,以及精神导师。这四种角色在孩子发展的阶段,都扮演关键性的作用。 一、从出生到六岁,父母是【照顾者】 在孩子出生至六岁这个阶段最为重要,根据澳洲亲子专家毕德福指出,从出生到六岁进小学前,是孩子“学习爱的阶段”,他需要充分的关爱与安全感。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到安全与价值感。 二、六岁∼十二岁,父母【规范者】的角色逐渐加重 这时候需要为孩子在各方面树立行为的规范,但父母应在规范者与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过于严厉而失去感情,这反而会让孩子长大后成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决定的人。 三、十二∼十八岁,【战士兼保护者】这个角色成为父母的重点 尤其是父亲,在孩子经历青春期这个阶段,父亲对儿子而言相对重要,因为男孩会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透过父亲,男孩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在这个阶段,父母亲一方面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们面对那些让他们几乎招架不住的青春期风暴,一方面要协助他们对抗外在许多引诱他们走上歧途的力量。 四、当孩子进入成年阶段,【精神导师】的角色成为父母的重点 这时候,父母亲可以坦诚地和子女分享人生经验,甚至可以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他们可以从容倾听子女的挣扎,但未必要事事提供答案,而是以精神导师的身份给予子女“祝福”。
动态
匿名
经历了工作上的打击,工作这么多年,抵不过一个刚来不久的人,提拔无望,还被领导误解。每天都工作很痛苦,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身体也出来了各种后遗症。

12
45
匿名
孩子肺炎住院后,我好累,不知道怎么对自己好一点。自己也是个人。怎么心疼一下自己?

8
24
匿名
生活里的唯一烦恼 就是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然后被别人说三道四了 然后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好像我永远都是被批评的那个角色 别人总是拿她们的那一套说辞来临驾于我...全文

10
26
打开情说APP